这些年,我一直在坚持读一本杂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期都能读到一两封各色人等在不同时期来往的书信。
见字如面,书信的风格很熨帖,字里行间情深意切,带给我的有砥砺前行的力量,亦有私藏于日常生活的浪漫。
我和很多人一样,成长过程都受过书信的影响。古往今来,有不少书信成为名篇佳作,读之,让我获益匪浅,比如《报任安书》《与妻书》等,还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些深得我心的佳句也与书信相关。
前些天,我在家整理旧物件,翻出一沓收藏了很多年的书信,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读这些亲朋好友的来信,很多很美很动情的记忆又浮现脑海。其中的家书,尤其让我感到温暖和珍贵。
我的父母亲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当年我每次给家里写信都言简意赅,经常写一些问候之类的话,特别是读高中那会儿,离家在外,我总不忘在信里写一些“我会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好好报答父母”之类感恩的话。
父亲也经常给我回信。那些年,干完农活的父亲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习惯了干农活的手,颤抖地一字一句写着,母亲在旁边看着,不时加点意见。信中也没什么大道理,就是诸如“人争一口气”“做人要正派老实”之类的劝勉的话,然后还有些注意身体之类的叮嘱。
听母亲说,我上高中时,为了让我们兄妹生活得好一些,父亲拼命干活,会带着一封我写的信,累了就拿出来看看,看完似乎又有了使不完的劲。
我写给父亲的信,他一封不差都收在他那个宝贝牛皮纸袋里。有一次我回乡下老家看父母,母亲说父亲现在还时不时打开他的牛皮纸袋,拿出我写给他的信来看一看,有时还会看得泪流满面,我听了,眼睛湿润了。
有些爱,不用当面说出来,书信是很好的载体,让爱温暖人心。
爱写信读信,或许不只是我有这种情结,很多人都有。记得我上大学时,同学们都喜欢写信读信,常往传达室跑,翻出一封自己的信便欣喜若狂。若翻来覆去找不到,便有一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落感。
现代生活通信便捷,想什么时候打电话都很方便,微信通话连对方的喘气声都能依稀入耳,视频里,对方的形象清晰明了,关山万里近在咫尺。那种要买信封、贴邮票寄的书信已经慢慢地被人淡忘。
我并不是排斥现代的通信方式,我也正在享受着它带来的方便快捷。但每当我给最亲的人、最好的朋友、最尊敬的人或有恩于我的人写信时,我还是喜欢用笔,把自己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写在纸上。
书信从写信、写信封、贴邮票到寄出有一个酝酿的过程,比打电话、发电邮、视频聊天慢多了,但这个缓慢过程有一种仪式感,显得郑重,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很多细腻的感受,内心情感在笔纸间浸透,那种愉快、那种惆怅,读信时那种摩挲良久,一读再读,读而藏之或悄然焚之的绵长韵味,或许是其他通信方式做不到的。
每年我依然会给亲朋好友寄些贺卡,都是精心挑选的卡片,然后亲笔写上原创的问候话语。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电脑打字,或者发个微信祝福语,甚至可以用表情包代替,我的回答是因为我想让收到贺卡的人感觉到我的真情、我的诚意,在我心里,他们很重要,我不想敷衍了事。
我想起曾经采访过的一位乡村教师。认识这位教师时,我还在湘西南的一座城市里工作。一次出差,朋友向我推荐了他,建议我去采访。我坐车从县城一路颠簸了几个小时,又走了2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来到一所村小见到他。他的故事让我感动,我是含着泪采访的,然后熬夜写成通讯稿。文章刊发后,反响很好,我与他成了朋友。后来,他被评为优秀教师。
如今,每到春节,我都会收到他从乡下寄来的手写贺年信,每次都让我很感动。我也给他寄去手写贺年信,送上我的祝福,这也是一种双向奔赴吧。
有时间就给亲朋好友写写书信吧,也许他在天边,也许他就在你身旁。信札是很有诚意的礼物,针对不同的对象,或三言两语简单扼要,或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不拘章法,不循韵律,言尽止笔,意了封笺。有一天,当你回味曾经书写的或收到的书信,也许信纸已泛黄,但你一定会从中读到穿越时光的美好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