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闲情】

JPEG_2024-12-16-193222.jpg

那天早上,我连着打了几个喷嚏,打完,我哭了。

曾经每次打喷嚏,我心里都会想:这是谁在想我、念叨我啊?然后,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母亲。而今,母亲没了,一个普通的喷嚏都会勾起我的伤感。

回想起来,我总是对父母马虎。有一年,母亲突然给我打电话,我吓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毕竟,母亲很少主动给我打电话,平时也总是我打给她。电话接通后,母亲先是“喂”了一声,然后停顿了好一阵子。我问:“有事啊?”母亲很淡然地回话:“啊,没事,就是想给你打个电话。”然后,便是家常的念叨,我长舒了一口气。末了,母亲说:“你一个半月没跟家里联系,我想你啦。”我才明白母亲给我打电话的缘由。作为儿子,我总是这样粗心,以为母亲有吃有喝没病没灾就够了,却从来没有从母亲的角度思考过问题。

我看过一个采访视频,一个中年男人哽咽地重复着一句话:“有人每天问你吃了吗、穿得暖不暖,这多好啊!”他解释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太忙,对母亲每天雷打不动地嘘寒问暖感到厌烦,为此还呵斥过母亲:你是一个闲人,我一天到晚地忙,哪有空回答你这么多问题?这个中年男人说完后,痛苦地摇摇头,补充道:“我当时竟然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后来,母亲没了,耳边再也没有这种温暖的问候。母亲没了,属于我的天空不再完整。”对此,我真是感同身受啊!

又一天,我接连打了几个喷嚏,随后,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妻知道这叹息的意味,说:“可能是你的儿子在想你呢。”我跟着笑了一声,没说话,心想:儿子在他自己的城市生活和工作,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想我?

我们的情感传递更容易向下兼容,很多家庭都是这样,子女是父母全部的世界,而子女有着自己的圈子,他们更愿意活在那个圈子里,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跟父母联系——这实在是人生憾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很感慨,为人子女永远报答不了父母的恩情。有一年春节,我回乡探亲,因为怕耽误上班,大年初二就要走。母亲没有强行挽留我,只是站在院门外,看着我们一家人把大包小包装上车。那一刻,母亲的眼神里有许多我读不出来的东西。车已经启动,她还站在那里。那是我与母亲的最后一面,如果当时知道是最后一面,我一定会留下来,好好地陪伴母亲。但事实上那一天我决绝地走了。唉,当时只道是寻常。

未来的日子里,我应该还会打无数个喷嚏。我得感恩于这些喷嚏,让我一遍遍地想起母亲、念着母亲。在我忙碌的日子里,抑或无聊的日子里,这些喷嚏总会提醒我,仿佛置我于温馨的幻觉中——我一次次推开院门,母亲微笑着迎出来。  

这么说来,我得感谢把喷嚏与思念联系在一起的人。早在《诗经·邶风·终风》中就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句子,看汉代郑玄的注释,大意是说:“女(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这种感受和认知一直延续下来,苏轼在他的《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寄鲁元翰》的末尾亦感叹道:“晓来频嚏为何人。”

人世间很多的温情就私藏于生活的小细节里,只需触动一个“开关”,想念便会在心中“点亮”。就像好多喷嚏问不得,一问容易泪沾襟。

对于此文

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讨论~

文:马德